太吓人了,赛格大厦又抖了!
5月18日,没有台风也没有地震,赛格大厦突然“扭起了秧歌舞”。
有关部门和专家迅速找到原因:是风、地铁运行和温度的耦合。一句话,大楼安全。
话音刚落没多久,众人就被再次吓得半死。
5月19日,赛格大厦又抖了。
5月20日,也就是昨天,赛格大厦又又又犯魔怔。
连抖3天!这是病,得治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帕金森症是摩天大厦之间的传染病呢。
尽管从今天零时起,赛格大厦就暂停人员进出。但是所有见证者,都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美国911,惊魂未定。
355米的赛格大厦在国内还不算最高的。数据显示,中国300米以上建筑有95座,150米以上建筑达更是多达2395座。
中国的摩天大厦,到底还安不安全?这里头,到底有没有豆腐渣工程?
2013年的央视315,可是专门打假深圳的建筑行业,由于使用大量海砂致使楼盘寿命减半。当时中国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就因此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波之中。
尽管有关部门的抽芯检测结果显示,其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符合标准要求不涉及海砂问题,仍未能彻底消除公众的愤怒。
历史上的建筑物事故俯拾皆是。1986年,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在不到60秒的时间内轰然倒塌,成为新加坡二战后最严重的灾难。
可怜我们的都市白领们,上班被挤到怀孕,天天提防地沟油,到了公司还要被硬塞一张恐怖片的门票,随时给你一个大惊喜。
5月18日下午1时多,深圳蓝天白云,最大风力5级。可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万万没想到,位于深圳华强北的赛格大厦突然毫无征兆的,晃动了起来。敦刻尔克大撤离迅速上演,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大家都安全。
深圳这座城市素来以速度闻名于世,政府的效率更是享誉全国。
相关部门和专家当天夜里就查明原因——风、地铁运行、温度等因素耦合;大厦主体结构安全,内部结构坚固,各种附属设施完好。
大厦晃荡把人吓得半死,但全球买卖不敢中断啊,低楼层的商家还是赶紧回去接着开工。
可接下来的5月19日、20日,赛格大厦又抖了两次。
5月20日当天,专业机构再次对赛格大厦进行实时监测。专家组表示:根据检测数据,各项检测数据正常,未超出相应标准要求。
不过为保险起见,自5月21日零时起,赛格集团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到底是怎么回事?
著名气象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深圳虽然没打雷没下雨,但上空存在强对流云团。赛格大厦高300多米,强对流云团云底可以只有几百米,强对流云团抛出高空气流,与楼体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共振效应,这是很有可能的。”
图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好家伙,这云团一天到晚没事干,对着赛格大楼就连干三炮,还是自带瞄准器的,不偏不倚。
不知道这个锅。老天爷愿不愿意背。
反正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玄学之事,你就不要问,你也不配问。
追溯历史,我还发现了更加惊人的事实。
原来,这已经不是大楼的第一次摇晃。据壹地产报道,1999年国庆,那天也是风和日丽,但赛格大厦当着建筑总设计师陈世民的面,摇晃了起来。
陈世民大师大作无数:中央党校综合教学楼、深圳火车站、深圳发展银行大厦、武汉东湖国宾馆、TCL工业研究院大厦等,赛格大厦是他设计的最高建筑。
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有篇论文直言赛格大厦存在“隐患”。
最大问题是边设计边施工。特别是顶部天线,由于不停修改,天线的制作安装都曾停下来等图。
作者金典琦现为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运营总监、深圳城安软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界面新闻试图采访金典琦,但对方未回应。
红星新闻采访了论文指导老师张子刚。张教授表示:作者有想法,但不代表科学。作者当时专业是工商管理,不是建筑,说不上权威。
好一句“说不上权威”。
我要求也不高,没敢让权威部门现在就给出权威说法。一周不行就一月,一月不行就半年。
我们有的是时间等。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世界40%高层建筑。150米以上的建筑达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达823座,300米以上达95座,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
赛格大厦抖三抖,全国摩天大楼的心情都不好了。
三个字:安全吗?
5月18日,也就是赛格大厦今年第一次摇晃后。深圳特区报就第一时间采访了曾参与众多地标建筑设计的全球第六大建筑设计事务所Aedas全球设计董事温子先博士。
“超高层建筑都特别设计有一定的摇晃幅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类似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就好像竹子被风吹时会摇晃避免折断,所以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在强台风“山竹”过后,深圳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大楼大多数都没有遭到损坏,反而是100米以下的建筑,因为建造时没有考虑相关的预防工程受损了。”
温子先强调新技术的运用为摩天大楼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但有两个点还是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赛格大厦的技术和理念显然算不上新。直至今天,赛格大厦还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这说明后来更高的摩天大楼,基本抛弃了赛格大厦当年采用的钢管混凝土架构。
第二,新技术确实可以带来更多安全性,但也可能在设计的标新立异中被消解。比如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的投标,设计师搞了个博眼球的螺旋曲线并一举中标。但为了外观好看,内部只能用双层幕墙。观景差、浪费面积不说,还有消防隐患。
早在2011年,《半月谈》就发文提醒注意高楼时代的安全隐患:
“高楼安全风险处置难度远远超过平房,政府和公众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除险。”
除开911这样的恐怖袭击,因设计和施工缺陷造成的垮楼,国外已有太多血的教训:
2013年,孟加拉国达卡一栋8层大楼倒塌,1127人死亡、约2500人受伤;
201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座20层办公楼突然倒塌,砸向附近另外两座办公楼。很快三座大楼变成一片废墟;
2010年,印度新德里一座居民楼坍塌,67人死亡、150人受伤;
1993年,泰国呵叻皇家广场坍塌,137人死亡、227人受伤。
不要以为豆腐渣工程是发展中国家的专利。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也存在立法、监管、监理等疏忽:
1995年,韩国首尔三丰百货大楼倒塌,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成为韩国和平时期的最严重灾难。
1986年,新加坡新世界酒店轰然倒塌,成为新加坡在二战后的最严重灾难。
1973年,美国弗吉尼亚地平线广场坍塌……
2013年315之前,央视财经揭露深圳一些水泥企业用海砂搅拌混凝土。
砂子是建筑材料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与水泥钢筋可以混合成钢筋混凝土,起到坚固沉重的作用。由于海砂含有大量的盐,与水泥钢筋做成混凝土时间一久,就会腐蚀钢筋,降低混凝土的承重力。
图中最高建筑为平安金融中心,摄影:翁捷敏
海砂事件中,涉嫌使用海砂的工程居然包括当时中国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
时任中国平安总经理感到“非常气愤”。该项目混凝土供货商被深圳住建局出示红牌,资质证书被吊销,工地停工整顿。
时至今日,平安金融中心依旧屹立在深圳天际线的最高处。
深圳是一座非常疯狂的城市。
平安金融中心在深圳第一高楼的巅峰上还没坐热,下一个挑战者就出现了——深港国际中心。
一旦落成,不仅会挤掉599米的平安金融中心成为深圳最高楼,还会把632米的上海中心踢出中国第一高楼的宝座。
如此疯狂的你追我赶,让355米的赛格大厦,颇为落寞。
时至今日,很少有人在意赛格大厦的名字。SEG,为深圳电子集团Shenzhen Electronic Group的简写。
1979年那个夏天,国家鼓励“军改民”,动员军工厂自己找出路、找市场。粤北兵工厂被广东省安排到深圳福田,兵工厂拿掉原先部队编号,正式更名为“华强”,寓意中华强大。这就是华强北的前身。
1985年,为了跟上电子行业资源整合的时代浪潮,国家电子工业部在深圳华强北成立电子集团(后改名赛格集团),旗下包含了100多家电子企业。
短短半年间,赛格规模就从半层楼面扩张到整栋八层大厦,这是“中国电子第一街”的起点。
鼎盛时期,华强北走出过50多位亿万富翁,电子商品销售额占到全国50%。“华强北打喷嚏,全球电子产品价格都感冒”。
新世纪临近,赛格集团想建一座大厦作为公司的形象。用当时赛格领导的话说“要比别人的大厦都高。”
2.7天一层楼的建造速度,创当时建筑记录,也让赛格大厦于2000年如期竣工。
图源:城PLUS
从此这座大楼里,每天都上演着小人物的淘金梦。对于敢冒险的聪明头脑,时代赐予了丰厚的发财机会。
马化腾的OICQ就起步于赛格大厦五楼,堪称腾讯梦开始的地方。
云端俯瞰众生的赛格大厦,除了租户和商贩,本世纪初每天有50万游客进出于此。游客会用大号蛇皮袋塞满扫货的战利品——山寨手机、MP3、各种数码产品。对远方老家的父老乡亲来说,这就是深圳的“土特产”。
衰退亦来得突然。2007年,移动互联网大潮逐渐将华强北引以为豪的优势冲得荡然无存。
但赛格大厦并不准备屈服。
赛格大厦摇动后,网上疯传:“最近Chia币兴起,华强北老板们在摊位上挖Chia币,成千上万个机械硬盘一起震动,造成大楼共振。”
虽然是段子,却侧面说明了华强北试图通过币圈完成复兴大业。
2017年,比特币大涨。赛格大厦的商家们押注矿机,许多售卖电脑的门店瞬间都改成矿机售卖店。可同年国家出台《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比特币瞬间跌到最低3000美元。
好在近来币价反扑。
不仅比特币暴涨,连奇怪的狗狗币等也鸡犬升天。挖矿需要显卡和硬盘,于是乎赛格大厦重新夺回了风采,赛格矿机和硬盘报价成为全球风向标。
直到赛格大厦抖三抖,才让世界发现能让数字货币发烧感冒的不只有马斯克,赛格大厦是另一个数字货币的宇宙中心。
有人说在华强北,有一个长久且残酷的真相:都想赚一笔就走,没人真的在意赛格大厦和华强北的命运。
等明天来临,太阳照常升起,无数深圳人又会穿梭在地铁与楼宇,为追求财富而卖命。
中规院原院长李晓江谈赛格大厦晃动: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高度
从今天零时起,赛格大厦已经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在昨天发布的通知中说,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这几天,赛格大厦晃动事件,牵动了很多网友的心。据报道,5月20日,该大厦35楼、55楼、60楼等多个楼层再次感受到晃动。
赛格大厦位于深圳市交通干道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赛格大厦是深圳第三高楼,也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
作为一座355米的超高层建筑,赛格大厦晃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超高层建筑的担忧。针对中国高层建筑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方向,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赛格大厦晃动事件?
李晓江:这类大厦晃动事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我们工科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尽管整体上讲,超高层建筑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型工程依然可能发生超出对现有自然规律认识之外的情况。比如构筑物的震动问题,作为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对于过于复杂的工程或者大型工程,用现在的标准规范看,技术上都符合规范,整体上都是安全的,但是并不等于100%不会出问题。因为标准一般是基于现有认识,越高层、越复杂的建筑,越有可能出现超出目前对自然规律认识范畴的情况。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没有必要不断挑战建筑的层高。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此次深圳赛格大厦晃动,你认为反映出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哪些问题?
李晓江:赛格大厦和深圳不少区位好、租金又不高的写字楼宇,既有办公,有交易和小型加工/制造业。这是深圳特色的楼宇经济,但另一方面,因为办公、办事人员密度特别高,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世界40%高层建筑,中国150米以上的建筑达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达823座,300米以上达95座,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近年来国内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晓江: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贫困时代的遗产”。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但是贫困时代仍然给整个社会留有一种落后的价值观。建筑物拼命比高度,展览馆、音乐厅、机场拼命比面积等,就是其中代表。
当下我们已经逐渐走入后工业社会,贫困时代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下发展。建筑物适当的高一点,适当展示形象可以,但不应将高度视为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不大规模建造高层建筑,如何解决土地效率问题?
李晓江:高层建筑涉及土地效率问题,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国城市的土地资源,根本没有紧张到一定要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可的地步。
一谈到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原因,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城市土地不够,不得已的选择。实际上,我认为当下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
国内不少将住宅层数建造到极高的城市,工业用地比例非常高,利用率却很低。这背后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大面积低价出让甚至白送工业用地。
另外,土地财政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一块土地容积率越高,一般拍卖价格也更贵,地方政府乐见其成。而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容积率越高,开发商利润也越大,必然乐于建造高层或超高层建筑。
城市政府从追求土地收入总量最大化转向每块出让用地收入的最大化,而住宅用地又是面广量大的市场需求,由此导致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不断提高。
目前城市土地资源存在典型的错配问题,相关策略亟待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工程方面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超高层建筑发展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李晓江:一方面,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筑形态。在建造环节,高层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于交通、消防和结构造成较低的建筑实际使用面积率;在运行和维护环节,电梯、保温、照明的能耗更高,设备更新的难度更大;在拆除环节,其成本、难度和废物产出量也很高。
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效应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务成本分析,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与高维护成本的建筑形态。研究表明,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要高出50%到100%。
另外一方面,就是消防安全问题。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有消防专业人士透露,能完全保证紧急救援安全的层数是15层及以下住宅。
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写字楼、酒店建造的高一点也就罢了,高层住宅是中国社会未来最沉重的社会负担,而且可能是无解的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对于一二线城市,理想的住宅层高度是多少层?
李晓江:我认为就是现在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的高度,12层到15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高层。
在容积率合理的情况下,小高层是可取的。相比40层或50层的住宅,小高层一方面可以较好应对应急情况,另外一方面土地使用效率也较高。
其实,北京上海住宅的容积率一直控制在2.5,但是前几年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容积率一度达到4.5,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2020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今年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限制超高层住宅的发展,未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